教育科研
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由
为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,丰富青年教师的文化内涵,培养学习型教师团队,营造浓厚和谐的文化氛围,2025年2月24日,海安高新区田庄幼儿园天天向上读书小组成员围绕《幼儿教师的教育智慧——来自实践现场的倾听与对话》展开共读活动。
读书·享生活之美
《幼儿教师的教育智慧——来自实践现场的倾听与对话》来自胡华园长2024年的新作,里面有14位教师的45篇教育故事。这本书的写作遵循了一种对话模式,按照幼儿教师的工作场域与实践逻辑编写的一本接地气,更好读,也能引发共情的书。
共读一本书,共探文中意。在阅读初期,每一位老师都利用空余时间进行了《幼儿教师的教育智慧》一书的自主阅读,且读且记,并将自己的读书笔记、心得体会与大家进行了分享,汲取同伴经验,让阅读走进生活,与之互养共存。
思考·喝读书之彩
阅读可拓展视野,拓展思维,而分享更能使能力不断升华。在话题研讨环节,我们围绕两个核心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:
话题一:你是一个容易和孩子共情的人吗?说说你和幼儿之间让你产生共情印象深刻的对话吧?
曹葛琴老师:有一次,一个小男孩在美工区画画,画着画着突然眼眶红了,我轻轻走过去问他怎么了。他带着哭腔说:“老师,我画的全家福,可是我怎么都画不好爸爸妈妈的样子,我怕我忘记他们长什么样。”我心里一酸,蹲下来跟他说:“宝贝,你这么用心地画,爸爸妈妈要是知道肯定特别开心。而且就算画得不太像,你对他们的爱都在这张画里呀,他们一直在你心里,不会被忘记的。”小男孩听了,眨眨眼睛,重重地点点头,又拿起画笔认真画了起来,那一刻,我深深感受到他对家人的眷恋,也庆幸自己能及时给予他回应。
张慧娴老师:我是一个容易与孩子共情的人。记得有一次,一个小男孩在因为心爱的小玩具坏了而大哭,我走到他身边,轻声问:“宝贝,你怎么啦?”他抽泣着说:“我的小玩具坏了,它不能陪我玩了。”我蹲下来,看着他的眼睛说:“哎呀,你肯定特别难过,它一直陪着你,现在坏了肯定很心疼。”小朋友边哭边点头。我接着说:“那我们看看能不能一起把它修好呀?”他眼中闪过一丝希望,停止了哭泣,和我一起研究起怎么修理玩具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能深切感受到他对玩具的珍视和失去玩具的悲伤,通过共情与他建立起沟通的桥梁,帮助他从悲伤情绪中走出来并尝试解决问题。
话题二:作为教师的我们,应如何看待幼儿产生的“问题”呢?
沈璇老师:这些问题都是教育的契机。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幼儿探索答案,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。比如幼儿问“鸟儿为什么会飞”,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,从鸟儿的身体结构、翅膀的作用等方面来寻找答案。同时幼儿的问题也反映了他们的困惑或者担忧。教师要耐心倾听,给予安慰和正确的引导。例如幼儿问“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去上班”,教师可以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解释工作的意义,帮助幼儿理解。
张玲宁老师:教师应该以积极、开放的态度看待幼儿产生的“问题”。首先,要认识到这是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表现。幼儿正处在探索世界的阶段,他们的问题反映了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兴趣。其次,这些问题是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标志。幼儿开始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背后的原因。最后,这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契机。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能让他们感受到尊重,增强对教师的信任。
薛戴雯老师:面对生活里事物的日新月异、周边自然的微妙变化、甚至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,孩子们总有很多的“问题”,这是他们对生活的好奇,对未知想一探究竟的天性。尊重孩子的天性,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并给予一定的策略支持,就是支持“有问题”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找到问题的答案,看见幼儿“问题”背后的价值,也就看见了课程的意义。
徐晓燕老师:作为幼儿教师,应该用理解、重视和引导的态度看待幼儿的问题。理解是很重要的一方面。幼儿因为年龄小,对世界认知有限,他们的问题可能在成人看来很简单甚至有些奇怪,但这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。要高度重视幼儿的问题。每个问题都是他们思维发展的标志,表明幼儿在思考。还要注意引导幼儿自己寻找答案。可以和幼儿一起探索问题。
……
在交流中,思维相互激荡,智慧在碰撞中绽放光芒。回顾本次读书沙龙,共读活动给青年教师们带来了一起学习的乐趣,同时也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和感悟。老师们围坐一起,畅聊读书所得,学习、分享了自己在教学中的方法和策略,相互学习,共同进步。读书是积累,是沉淀,是提升,是一场漫长的自我修行。
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,也是幼儿园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。青年教师们将阅读融入生活,定期开展读书沙龙,努力做到读有所悟、悟有所用、用有所得,让阅读更有宽度、深度和广度,在书香里润泽心灵,在阅读中砥砺前行,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,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。
用户登录